代理品牌

勿用历史酿酒: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待考证

发表时间:2024-06-13 08:17:43 来源:代理品牌

  小说就是小说,历史就是历史,有心用历史来酿酒的专家学者需要注意了,倘若用历史来酿酒,酿出来的必然就是小说了。

  以著名的“青梅煮酒”为例。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津津有味且振振有辞地说起曹操青梅煮酒的故事。他认为“平心而论,《三国演义》这半回篇幅的故事,从文学的角度看很精彩,从历史的角度看也算真实,因为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大体上都有出处和来历。”姑且不谈易中天先生的“平心而论”是凭谁的心而论的,我们且看看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有没有“青梅煮酒”。

  “青梅煮酒”一词,始见于北宋著名词人晏殊《诉衷情》词中云:梅煮酒斗时新,天气欲残春。”苏轼在《赠岭上梅》诗中也云:“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后来明代的章回小说《三国演义》又两次说到“青梅煮酒”。第一次是在第二十一回:“(曹)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今见此梅,不可不尝。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第二次是在第三十四回:“(刘)表曰,‘吾闻贤弟在许昌,与曹操青梅煮酒,公论英雄’。”随着(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故事的广泛流传,“青梅煮酒"这一词语也就广为人知。

  从上面的诗句来看.根本看不出―点历史的痕迹。“青梅”无非是与“黄梅”对举,标明一个时间概念,青梅于四月中下旬进入收获季节,黄梅时节则是在农历五月端午前后,也能说“青梅”表明梅子未熟时,“黄梅”则表明梅子已熟。

  那么青梅煮酒又是啥意思呢?是不是就是用青梅来煮酒呢?如果是的话,那么就是青梅酒了。从一般常识来看,用青梅来煮酒,只怕一时半会酒还出不来,显然,把青梅煮酒理解为用青梅来煮酒是不通的。既然不是用青梅来煮酒,那么青梅煮酒又是啥意思呢?

  其实从汉语词汇的常识来看,青梅煮酒和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另一个词“青梅竹马”的构词法相似。“青梅竹马”这个词源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长干行》,诗里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跋涉数百里路,到长风沙迎接丈夫。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地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竹马,把竹竿当马骑。青梅,青色的梅子。后来,用“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来表明天真、纯洁的感情长远深厚。可见“青梅竹马”是一个并联词组。“青梅煮酒”的构词法,从晏殊和苏东坡的词里说“不趁青梅尝煮酒”,不难得知,这个“煮”字不是个动词,动词是“尝”。而且词里明确地告诉我们,“煮酒”是一种酒,大概和后世南方的“烧酒”一样,都是一种酒。还有可能,正是“烧酒”的兴起,才取代了过去的“煮酒”,才是后人误以为“煮酒”是个动词了。

  据胥洪泉先生考,把青梅和煮酒联系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从时令上着眼,青梅长成之日,也正是煮酒新熟之时,即暮春时节,既可以之表示时令,也可以描写尝青梅、品煮酒的节令性尝新宴饮活动。像晏殊《浣溪沙》中“青杏园林煮酒香,佳人初试薄衣裳”以及上文所引晏殊《诉衷情》和《三国演义》中的两段.所写正是如此。

  二是青梅既可做下酒的果品,又可消食解酒。梅性酸,具有消食解酒的功效。《本草纲目》卷二十九《梅》条就说“消酒毒,令人得睡。”“生津、止渴、清神.下气.消酒。”因此,古人饮酒时常食梅。鲍照《代挽歌》诗就说“忆昔好饮酒,素盘进青梅"周邦彦《花犯》词也说“相将见,翠丸荐酒。”“翠丸”即青梅。这样,古人就自然而然地把青梅和煮酒放在一起,创造出“青梅煮酒”这一词语。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青梅煮酒"并非一个主动词组,那么,曹操怎会是"青梅(和)煮酒”呢?如果说曹操“青梅煮酒”的话就好比曹操“青梅竹马"一样滑稽好笑了。

  然而,包括像易中天先生在内的学术大家,都未曾深解“青梅煮酒”的含义.都在大讲特讲曹操青梅煮酒。为了进一步说明这里面的荒唐可笑,我们还可以从史实里面做多元化的分析看曹操究竞有没有青梅煮酒。

  首先,《三国志》里并没有说曹操“青梅煮酒”。《三国志·先主传》说:“先主未出时,献帝舅(岳父)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易中天先生认为《三国演义》当中那个著名的故事“青梅煮酒论英雄”就是根据《华阳国志》记载改编的。恐怕也未必。这里并没再次出现青梅煮酒,而仅只是论了英雄。《华阳国志》中煮酒论英雄的记载,显然带有野史性质。否则同样作为西晋时人,陈寿在《三国志》里为何偏偏遗漏了这样的情节呢?所以《华阳国志》的记载是靠不住的。

  其次,易中天先生也指出了青梅煮酒论英雄故事中,有“搞错了的一点”,有“靠不住的一处”。前者是陈迩冬先生发现《三国演义》记载曹操笑着说:“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其实“冢中枯骨”这个说法不是曹操的,是孔融的。他说的也不是袁术.而是袁术的先人。《三国演义》移花接木.把袁术本人说成“冢中枯骨”是不正确的。靠不住的—处,是指刘备和董承他们的“立券书名”。这一点易中天先生有详细解释,不重复。

  此外,还可以补充一点。那就是《三国演义》里曹操论英雄的时候,曹操对英雄作过一个“定义”,也就是说什么是英雄。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这才引起下面“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来。很显然,曹操对“英雄”的定义是有问题的。前面他们说英雄要“胸怀大志”,后面又说“吞吐天地之志”;前面说“腹有良谋”,后面又来一句“包藏宇宙之机”,意思一样.岂不是重复?作为文学家出身的曹操,岂不知作文最忌重复?这种重复有没有必要?我看没有必要,曹操是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的,说这话的人应该是说小说家罗贯中。

  只有罗贯中那个时代,才会把“青梅煮酒”理解成用青梅来煮酒,《三国演义》第二十—回的回目就是"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钱斩车胄”。事实上,小说作者也说:“又值煮酒正熟”,摆明了“煮酒”是一种酒,但小说家不关心这个,他关心的是趣味,因而在回目的标题里又把它当成了动作,致使后世都误解、曲解了“青梅煮酒”,也大肆渲染了一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也不可能的曹操“青梅煮酒”。

  长期以来,历史学者出于替人酿酒的心理,把一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酿成了令人可厌的酒糟。有一种人,专门替少数人酿酒。他可能是一个名利之徒,或者顾虑自己的得失,因为这些人掌握着他的名利之途,于是出于这种目的,把历史酿成合乎他们口味的美酒。有道是,我之甘醴,他人之毒药。这种迎合酒,其他人是喝不下的。有一种人,专门为某种目的来酿酒。比如为了职称而把历史来酿酒,把原本好看的历史,断章取义.用一张张面目可憎的包装,化为一篇篇寡淡无味的学术文章.为的就是人为地垫高自己的学术阶梯。

  历史并未离我们远去,历史总让人惦记。历史是充满趣味的,历史可以作镜,读史可以明智。历史这东西越是原汁原味,就越是能够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