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品牌

【中国酒】中国白酒酒庄真的很烂吗?它到底“该”做什么?

发表时间:2024-06-15 20:12:15 来源:名酒类

  白酒酒庄是白酒品质和价值的新表达。白酒酒庄的建设、准入和管理要规范,白酒产业要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近日,经过近一年的意见征求和公示,《白酒酒庄》标准(T/CBJ 2306-2024)在中国酒业协会网站和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对外发布,将于8月19日实施。

  从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白酒酒庄》团体标准来看,白酒酒庄需要满足多项要求:

  标准内容涵盖了酒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生产条件、管理体系、产品、经营、文化旅游等具体条件。

  其中,在地理位置方面,特级白酒酒庄要求距离酿酒主粮基地100公里以内。

  在酿造方面,一级、优级和特级均要求采用传统工艺,各环节有明确控制参数;酿造方式要求以人工为主,以机器为辅。

  在贮存方面提到,原酒贮存不少于5年。不一样的等级酒庄的老酒贮存能力也有要求,一级、优级和特级酒庄分别要求5年以上酒龄的原酒不少于50千升,20年以上酒龄的原酒不少于50千升,30年以上酒龄的原酒不少于50千升。

  在管理方面,一级、优级和特级均要求做到产品追溯,相关工艺记录文件保存10年及以上。

  花在广告宣传和市场营销上的功夫,远大于产品本身的品质提升和文化内涵的挖掘。

  杨柳(四川轻化工大学教授、中国白酒学院常务副院长)

  第二,要搞清楚中国白酒酒庄到底是以生产为主,还是以体验为主,还是以餐饮为主。

  酒庄是以生产为主导,以文化为灵魂,酒旅融合为支撑的一种品牌附加值的提升的一种营销形式,而不能只以娱乐为主导或者为噱头。

  其白酒生产地域依赖性、白酒消费地域情节和白酒文化属性没有完美的契合,存在着过分的参与化、娱乐化,那样的酒庄,不能称其为酒庄。

  如果按照新标准,酒庄一定要有原料种植,那这种酒庄基本上没有。就算没有原料种植,我们也叫它酒庄的话,那么至少它是以生产体验为主,以酿造大师勾调为核心,才能叫酒庄。

  所以说白酒酒庄,一要有原粮种植基地,二要有酿酒场景,三要有储存年限和储存设备,基本的数量和质量,四要有大师勾调定制生产等等。

  但现在背离了这个原则,大多以餐饮、娱乐为主体,把酒庄作为一个道具,那么这样的酒庄它就不具备这种特色。

  那么,要发展就要回归到酿造功能,回归到它的原生态,回归到那种体验经济的娱乐性、参与性、互动性。

  从管理上讲,首先要对酒庄进行概念定义、功能定位,然后是标准体系建设要合理、规范,再者是酒庄建设要分类和有特色发展。

  对于酒庄建设而言,基本要求就是酒类生产,这是基础,需要严格管理,狠抓品质,突出品格,争创品牌。

  对于分类、特色发展而言,一定要结合自己实际,在一产、二产、三产上突出自身特点,不强求包罗万象,在自己强项方面突出自己风格就好。

  目前,白酒酒庄受定制、贴牌、代工、购买基酒等长期形成的生产模式影响,可能比较重视三产方面,忽略了一产和二产,特别是二产对质量的把控,把精力和重心都放在三产上,各种花式操作,酒的质量没有保障,反而影响了酒庄的信誉和发展后劲。

  欧阳剑(四川省酒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专家组组长、白酒专家)

  首先,中国白酒酒庄虽然已经经过近十年的探索阶段,但到今天为止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其二,白酒酒庄这个词汇的出现以后,不管是经营者还是行业的研究者纷纷把它看成是地方酒企或者是小企业突围和成长的一个求生通道。因此,让很多酒类生产型企业,尤其是一些小企业,都想采用白酒酒庄这个经营模式来改变自己。

  那什么是白酒酒庄?它显然是一个白酒的生产经营单位,它以生产为主,首先要有场地,第二它得有记忆的传承,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它是必须要有沉淀和积累的。

  酒庄模式过去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是没有成型的、成体系的、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的。

  正因为此,白酒酒庄的探索形成了参差不齐,更不可思议的是一些乱象,也不排除虚假宣传的出现。

  现在的酒庄为了应景潮流,把过去的生产场面加一个酒庄的称号,牌子一挂,好一点的话,在这个生产场景做一些文化的呈现和装修,仅仅是换了个皮,其实这样的经营思想、经营理念还是过去的。

  很多酒庄实际上只是提供了一个体验场景,更多是在餐饮吃喝的环节,有品酒、品茶的交流,以及交流场所,但依然在很多经营模式上没有过多的创新,酒庄的展示非常初级。

  我认为,白酒酒庄的建设,它一定得有一个体系的建设框架,而且这种体系的框架允许多元化的发展,允许酒庄通过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的差异发展,这个沉淀的呈现以及表达,应该呈现出不同的多样性,这是酒庄多元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所以标准的界定,其实就是一种方向性的文件,是非常有必要的。

  从文化上说,白酒酒庄的存在一定是有悠久的发展历史,首先依托地域文化,其次是自身发展的历史沿革,生生不息、代代不停的记忆传承的脉络。

  第二,就是匠心传承,酒庄经营者的工艺水准、特点、能力的量级,一定要通过系统的打造和巧妙的表达。

  第三,在发展过程中要有一定规模和沉淀,能体现在生产规模上,同时还可以在通过不同的历史时期,酿造的数量级的沉淀,一定要有好的酒,老的酒做沉淀,而且还要有不断对记忆、匠心传承的工艺文件,系统的打造和完善。

  中国白酒酒旅融合发展,不仅符合中国名酒消费趋势,而且是消费品质升级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酒企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形式。

  目前,酒旅还比较初级,大多分布在在静态参观旅游和特色饮食消费几个方面,具体对于酒企品牌文化赋能、销售促进,以及消费者价值服务方面比较弱,而且目前酒旅大多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也没有专业的人员培训体制,更是缺少运营工具与平台,缺乏系统性规划与落地执行,往往千篇一律,实用价值也不强,酒旅最终沦为摆设,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而新标准的出台可以推动酒庄的标准化建设,相应的分级也能够扶持优秀酒庄发展,引导酒庄生态向更高级的形态升级,对于中国酒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价值。

  以酒庄为代表的酒旅融合还是要朝着专业化、平台化、娱乐化与体验化等多方向发展,真正把酒庄体验做成企业的发展模式,深度挖掘本地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地理区位优势,链接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整合酒庄区域内上下游的文旅资源,从而赋能企业的品牌传播、产品营销售卖与社群服务等工作,从而提升消费饮酒体验,促进酒庄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来看,自郎酒启动庄园以来,掀起了国内白酒酒庄的热潮,而非葡萄酒酒庄带动了白酒酒庄的发展。

  多数酒庄是工商注册的酒庄有限公司,而非在硬件或软件上符合《白酒酒庄》的标准。

  部分白酒酒庄,仅是名字的更迭,其硬件、软件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甚至是为了更名后实现产品的提价。

  酒庄也好,酒厂也罢,无论是不是能够满足《白酒酒庄》标准,只要其认真酿酒、增强服务,就会成为消费者心中的“酒庄”。反观有些符合《白酒酒庄》标准的酒企,若无法认真酿酒、增强服务、提升品牌,仅是一张“酒庄牌”,也难以在众多酒庄中脱颖而出。

  归根结底,打铁仍需自身硬,恰如拉菲、玛歌、拉图等酒庄,消费者先知道的仍然是品牌,而后才是酒庄,所以酒庄于品牌而言,不会雪中送炭,只会锦上添花。

  从整体去看,中国白酒酒庄存在着很多的乱象,这些乱象包括建设的硬件标准,软件匹配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欠缺。

  目前来说,中国白酒酒庄的建设处于相对初级阶段,与国外的酒庄的品牌沉淀、酒文化传承,以及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运营还相差甚远。

  未来,随着整个酒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把白酒酒庄打造成为一个品牌的窗口,如何形成一个对销售的赋能,或者说成为一个品牌的积淀,慢慢的变成了其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所以,我觉得除了国内一些相应的白酒酒庄标准,我们还能借助国外的成熟经验,去完善和夯实我们的酒庄建设。(范小雪)

  穿越千年时光,共襄龙舟盛举——2024天府端午龙舟会暨第28届新津龙舟赛开幕

  发力科技成果转化 打造四川中试研发工作金字招牌——四川省中试研发有限公司揭牌活动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