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品牌

中国劲酒:从国企到民企的动人一跳

发表时间:2024-02-25 11:25:37 来源:冲调类

  12年前,湖北劲牌酒厂因一场国企改制为民企的改革而闻名。其引发的巨大思想碰撞,曾吸引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关注。

  靓女到底该不该先嫁?那个年代曾困扰无数地方政府和国企领导的“体制问题”,经实践的检验,早已有了答案。

  销售额裂变似的扩张,劲牌回报社会的力度也急剧增长。1998年汶川大地震、今年初的云贵大旱灾、青海玉树大地震……每一次都有劲牌人的身影,四川汶川大地震,劲牌公司第一时间向地震灾区捐款1181万元;2009年8月,台湾地区遭受台风暴雨侵袭,劲牌公司第一时间捐款100万元。青海玉树地震,劲牌公司再次捐款1000万元。

  十几年来,这一家工厂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带来的种种看得见抑或看不见的变化,对湖北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来说,无疑都具有样本意义。

  6月的大冶,夏天的气息很是浓烈。走在大冶市的劲牌路上,酒香和这个季节特有的青草味混和一起,让人有熏醉的冲动。劲牌酒厂曾掀起的那场巨大的思想风波,看似早已随风而去,实际上,10年来,社会对“劲牌”的关注度,始终未曾降温。

  当初曾顶着巨大压力“独饮劲酒”的吴少勋,在从国企掌门人变身民营老板后,给这家公司能够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在“劲牌风波”12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再次来到了大冶。

  民营企业和国企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机制。吴少勋的第一步棋也下到了那里。说起来就是很简单的三句话: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

  这三句话,吴少勋以前在国企想了多年,就没有办法真正实施。也是因了这个原因,1996年进公司的大学生,待遇上不去,半年内流失了三分之一。

  大锅饭再也不能吃了。干部和员工们都按级别拿档案工资的搞法率先在这家工厂“下岗”。

  普通员工和干部按岗位和付出取酬;工人实行按件计酬。干得好的,破格给予奖励。一位老员工回忆,在最开始几年,技术中心就曾经获得一万元奖励。3个人平分,每人3000多元。

  管人上的动作更大。首先是精减机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次,所有管理层人员的岗位都不设副职,权责统一,减少扯皮拉筋。管理人员的任命制,也变成了工人们的投票选举制。过不了这一关,不用。

  这一招用上来,对待工人粗暴,作风官僚,混日子的管理人员,自然没了“好果子”。

  一名员工不能胜任实验室的工作,立马调往一线车间。一开始职工们心里还觉得这样做“不近人情”,慢慢地,这种刚性的管理方式便被职工们认可。

  对一个现代企业来说,管理机制理顺了只是第一步。产品,好卖而且持续好卖的产品,才是立身之本。这也是一个企业的舵手必须用全部智慧面对的事情。

  1998年,全国酒类特别是白酒类销售量锐减,经过综合考量,吴少勋将企业的未来牢牢地锁定在了“保健酒”三个字上,产品定位是“创中国保健酒的茅台、五粮液,做保健酒第一品牌”。

  按吴少勋的理性分析,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对生命认识的提高必然导致保健意识的提高,酒厂应该抛弃做流行产品的做法,生产一种货真价实的保健酒。而且,认准了方向,就全力以赴、持之以恒。

  吴少勋有一句话:我们生产的酒,首先必须自己最喜欢喝,自己不想喝的酒不要生产。

  当时,很少有人能想到,这一思路,也就是这种“自己最喜欢喝的酒”,会做到年销售额近20亿元的水平。

  不少职工现在回忆吴少勋的一句话,都赞叹不已:“厂子的发展不能超常规,超常规只能逞雄于一时。不要怕别人跑到了前面,做企业是跑马拉松。”

  早在1987年,黑白电视机都是富裕标志的时候,刚进酒厂的吴少勋做了一个震惊全厂人,甚至全大冶人的决定:贷款10万元,在央视一套投放长寿酒(劲酒的前身)的广告。

  顶着“败家子”的质疑,劲酒的品牌营销由此发端,并一路走了过来,做到现在,业内人士都不得不佩服。“中国劲酒”这个由马来西亚商人李学礼起的名字,在现代营销学上的成功,恐怕连这个商人也没有料到。

  央视一名广告部主任曾深有感触:“从1987年以来的20年间,每年在央视投放广告的企业有几百家,但没有几家能像劲酒这样走到现在。”

  劲酒更名也是在改制后完成的。2001年,公司将“湖北劲牌酒业有限公司”更名为“劲牌有限公司”。为此次更名,这家企业紧急筹措资金1.04亿元。为去掉“湖北”两个字花这么大的代价,为什么?吴少勋说,劲牌不仅要走出大冶,也要走出湖北,甚至要走出中国。

  更名当年年底,“劲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几年前,就有机构估算说劲酒的品牌价值已逾10亿元。

  1998年是2000多万元,逐年增加,去年,这一数字已接近3亿元。但吴少勋认为,这绝不能成为一个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对社会的全部回报。

  吴少勋有一句名言“做事业不做家业”。慈善,就是这家企业除了投资信息化建设、建技术中心、建设原酒基地、建物流网络、建全国营销网络等等众多事业外,很重要的一份大事业。

  其实,1994年开始,劲牌公司就已涉足慈善。哪个村子修路,劲牌出资;哪个地方发了灾,劲牌出力。

  不过,对头几年的行善动机,吴少勋一直“耿耿于怀”:那时纯粹站在商业角度,希望以此达到宣传企业的目的。

  公司改制后,吴少勋不仅在慈善方面更加“大手大脚”,而且对慈善事业的认识发生了本质变化:扶贫先扶智。此后,劲牌开始集中资金,锁定教育帮扶。

  2000年,劲牌公司设立支教助学基金,一部分用于在校贫困中学生,一部分用于考上大学的优秀贫困生。2002年,基金规模即从每年60万元提高到80万元,并且制度化。

  期间,吴少勋将政府给他的48万元奖金,也分别捐给阳新县和南漳县建学校。当时有人建议学校的名字叫“劲牌小学”,吴少勋坚决反对,说该叫什么名还是叫什么名。慈善就是慈善,不能与广告搅到一起。

  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劲牌公司次日早晨8时就把100万元现金打到中国红十字会的专用账户上。第二天,劲牌公司追加捐款500万元,并发动员工捐款38万余元。当得知灾区物资十分紧缺时,劲牌公司第三次追加捐款,其控股企业捐出500余万元。至此,劲牌公司捐款总金额达1180万元,彰显了一个社会有名的公司的责任感和民生情怀。

  劲牌公司认为,非公有制企业是整个社会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非公有制企业和民企老板对待财富,应该有企业公民的承担。

  6月的鄂东南大地,雨水充沛,湖满江溢,大地滋润,花红叶绿。走出劲牌路,回望劲牌公司,整洁气派的厂房,挺立在这片生她养她的土地上,生机勃勃。

  劲牌12年的独特路径,12年的风雨历程,为我们生动诠释了它的胸怀和抱负、探索和责任。